第六十章 九黎新政(1/4)
作品:《探华夏之太古见》已经有两天没有看到异服者了,抽空问过东王葛天,得到的是一个“回部落去了”的含糊回答;
问他异服者是来自哪个部落,也没有详说,简单的一个“黎”字。
或许是他觉着遥远的东部足够远,就算是说一个名字我也无从判断是真还是假,因此倒也没瞒我。
不过他的宽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我确实不知道“黎”是代表哪里的部落。
只是好奇为什么这么远的部落会千里迢迢的向东邦臣服,按理说这样跨度的距离,文明应该还没有机会相碰。
而且人家在自己的地方休养生息,安逸舒适又自得其乐,何苦要跑到这么远来遭遇强大的华羲族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除非那个在靠海的地方,遥远的部族也已经足够强大!
如同蜀人那样派出长途巡游队来了解更大范围上更多的异族,进行文化交流。
眼下看起来只有这个解释才能说得通一切,因为东王葛天虽然治理能力强。
但明显东城的发展并没有其他城邦那样迅速、高效,这种发展进度甚至明显落后于大庭治理的西邦新城。
虽然说城邦建设是曾任都城宛丘的“居龙氏”大庭所擅长的,但在我所观察下,东王葛天的领土欲望并不强烈,更安于当下的称霸一方,每天更多还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享乐。
我说的直白一点吧,虽然葛天已经婚娶而且也有了孩子,甚至孩子都早就与阴康达成了“娃娃亲”的协议,但享乐于舞乐中的东王毕竟是个喜爱美色的人。
因此往往会酒后乱性,这其实是违反华胥夫人制定的“婚姻”政策,败坏制度。
但在这东邦之地,又不是现代交通与信息交互便利,东邦臣民均感恩于葛天的仁政,也并没有谁去打这个小报告。
并且这上古时代原本就是长期的胡乱相配,人民还是对自己的大王所作所为很宽容。
当然了,在王族母系巡游到东城后,葛天并没有做出出格的举动,也没有谁发现他有这一点缺陷。
况且东城繁荣,歌舞升平,并没有什么让人诟病的发现。
不过,自从发现异族者消失之后,这两天的餐食显得又不那么可口了,为什么呢?因为海鲜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连根儿海带丝都没了。
就连盐也只坚持了一天,而且只分给了每个人一小撮,到今天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我发明的“豆酱”。
好容易活了几十年才第一次吃到如此可口美味的海鲜,华胥夫人看着恢复如常的烹菜煮肉,心心念念的询问怎么不再继续吃“汪物(海鲜)”了呢?
东王葛天很不好意思的样子,“弗汲献,虚也。(异族还来不及敬献,已经没有了。)”
这才两三天,就没了?
王族母系大感失望,两个小王子当然是最沮丧的,甚至以绝食来抗议,哭天抢地就要吃海鲜,换来了祖母一顿训斥。
其实只要去到东城预防天灾而储备战略物资的“私窖”,就能看到还有成堆的盐和不少的海鲜被湿漉漉的养在特供的“海水池”中。
故意说没有了,是那名异服者在观察到我举动后,私下里偷偷跟葛天商量的。
但对华胥夫人来说,失望只能失望,又不能说别的,毕竟又不是东邦的产物,而是人家臣服的异族进贡来的。
这稀缺的“宝贝”葛天明明可以不拿出来,慢慢私自享用,但却满满当当的让自己吃了足足两天,也是很忠诚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普通人民和军士都无缘享受,而只有贵族才能体验到人间至味了,因为稀少啊。
但好在东邦水路丰富,河鲜里鱼虾还是不少的,但少了海盐的加持,略为清淡。
好吃的没有了,继续停留的意愿就没有了,早些完成巡游早点回宛丘的信念又重新占据上风。
最后非常非常郑重的提醒东王葛天,让异族以后多敬献一些海鲜,也给宛丘送一送,在得到葛天允诺后,巡游大军从东城离开,向着征途继续前进。
眼睛看着异服者,坐在石台上的蚩尤把手中的椰瓤刮的“呲呲”响,然后就这手中的细窄刀片用舌头舔去椰肉沫。
一边砸吧着嘴一边晃晃脑袋,“点解我等弗尝?(怎么我们自己就没发现这玩意还能吃呢?)”
此时的蚩尤已经不再说“博古(我)”,而是如同华羲族一样,用“我”来直述。
即便再不喜欢华羲族,但对于华羲族创造的文字以及文明,是实实在在让他得到了收获,也让自己的重振异常迅速。
毕竟是大神蚩尤,在个人喜好和部族壮大的选项上,他还是选择了向“先进”靠拢。
这也是他为我中华文明大一统做出的至高贡献!
尤其还是在这样高古的上古时期,即便不是他主观能动做出的决定,也配得上我华夏先祖之名。
“不赤,张氏辨汪乎?(你觉得,那个张氏见识过大海吗?)”放下手中的椰壳片儿,坐在石台下的黎父对那名异服者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探华夏之太古见 最新章节第六十章 九黎新政,网址:https://www.xddxs.org/314/314590/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