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说书就是聊天!(2/4)

作品:《探华夏之太古见

然阴雨还未停歇,洪水还在桩排外汹涌,但毕竟城邦已经安全。

共工继续与昊英一同组织民力重固城墙城门,同时“土龙氏”阴康与“白龙氏”长引带着大家抢着重建重新露出土地的大片“田垄”。

以及虽被水淹,但还保持着结构的圈养区,毕竟大量的动物一直在城内豢养卫生条件实在不佳。

土地意识已经形成,这是当然的。

多年来宛丘城通过种植养殖达到了前所未有衣食无忧的“盛世”,而伏羲极为重《易》,在多年不断的补充和内容建设上,更是将对土地的崇拜演义到了新高度。

大家不要对《易经》有误解,确实越古版的《易经》越难读,也很难懂。

因为没有古人的思维方式,以现代思路去理解很容易走偏,特别是经过现代人翻译后的《易经》,很多内容在不同编辑的编撰中和原本内容大相径庭。

《易经》里的原文内容很多是一字千言,全靠自身修行的深度去发散性的理解。

而现代人是聚焦式思维,纠结于“这是什么意思?”

就说《周易》吧,可以说是对伏羲《易》最接近的发展,它不全都是晦涩难懂的奇观妙谈,天文演卦。

《周易》是覆盖方方面面的,从天文地理奇经八脉到养生种植吃喝拉撒,和人的一切都结合的非常紧密。

几千年来国人引用《周易》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您看,一个是对自己民族的自信,要求自强不息;一个是对教化和管理的自省,厚德而载物。

重新“赢回”土地,在上古人看来不仅仅是自己与大自然抗争获得了胜利,更是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在这样极端的灾害面前,神灵将土地又归还了自己。

这说明领袖是顺应天意,不是失德之君。

于是即便洪水还未退去,伏羲为这重回的大片田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告天祭祀。

并且在以演卦的形式在靠近桩排外洪流的地方,以刻石的方式,堆砌了一处演卦。

虽然和今天我们熟悉的石刻人形不同,但第一个具备实际功能概念的神就这样出现了,谁呢?

土地公公。

您看,奇特吧?不是如来佛祖,也不是元始天尊,更不是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那些高大上的无量大神。

而是区区“土地佬儿”!

就是这个“不入流”的小神率先以极具功能目的创造了出来。

咱华夏人是非常现实的,从来不像西方直线思维种族那样盲目的崇信一个“大神”。

咱们这个民族是非常现实的,要生孩子求送子娘娘、要考试拜孔子拜文曲星、要打胜仗拜关二爷、要发财拜财神等等。

咱们和神的关系是交换关系,平时没事儿理都不理你,有事儿了拜的那叫一个虔诚。

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信仰多元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华夏文明才能源远流长,文明厚重。

这次洪灾极其巨大,损失也极其惨重,所以祭祀规模极大,连续搞了三天!

为了纪念这次大祭,还有不少工匠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记录下这次祭祀。

有这么一个黑彩绘陶盆,上面画了清晰可见的一排小人手拉手跳舞。

有细心的人一眼就看到每个小人腰部偏下都支棱出一支小棍儿,诸多网民评论就是各种“污”。

有说是阳具崇拜的有说是上古春宫图的,都是神经病!

崇拜那玩意就直接画那玩意不就完了,还一排小人支棱着棍儿跳舞啊?

其实那就是在全民尚武养兵于民的上古时期,非常写实的画着人们习以为常的腰间别着木制短剑,可以看成是庆祝丰收啊之类的“照片”。

在抢建新田的过程中,温顺的黄牛对人的帮助极大,在牛身上套上木犁,被泡软了的土地非常轻松就拉出一道道田垄。

不过几天时间大片的田野再次出现在宛丘外围,只不过等候秋收的成果今年是没指望了,但土地在就一切都在,辛苦一点就是了。

于是对牛的艺术创作各工匠也是大展才艺,用各姿态的牛形或是绘画或是烧陶或是刻玉,尊重中表达着对黄牛的崇拜。

咱们祖宗对牛的崇拜和尊敬是非常持久的,可能今天咱们没什么感觉,现代的城里人对牛除了“吃”外基本无感。

但注重农耕文明的老祖宗们可是对牛非常推崇的,这个文化基因咱们要了解。

比如大伙儿都知道的,到了咱大唐时期,曾在德宗朝任宰相的韩滉,本着尊敬牛,尊重农耕而画的那幅极其珍贵的《五牛图》,证明了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宗们有多珍爱咱们的土地文化。

顺带说《五牛图》竟然不是画在宣纸上的,而是画在麻料上的,或许也因为是这样才能在上千年里完整保存下来,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实物。

抗洪这个大事件,伏羲当然也很看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探华夏之太古见 最新章节第四十八章 说书就是聊天!,网址:https://www.xddxs.org/314/31459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