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说书就是聊天!(1/4)

作品:《探华夏之太古见

用手指着城门处,白龙氏给二位大人做解释。

“河浠壮甚,门弗可拒,繁日必废。尝使桩构,层隔使浠弱,缓门独抗。(洪水太大,城门坚持不了多久,而一旦城门冲毁,宛丘就将陷入灾难。可以试着在城门外向水底打入木桩,一层层排开减弱洪水对城门的冲击,确保洪水下都城安全。)”

顺着白龙氏手指的方向,城门在水涌的冲击中不断摇摆着,和门洞发出“空空”的撞击声。

昊英和共工听着这个建议,觉得确实独自抵抗洪水的绳串排木城门是个巨大的潜在危机。

这要是一旦损毁,万吨洪水一涌而入,后果不可想像,是得先行处理!

“却治壮洪?(但怎么治水呢?)”昊英问。

“洪壮甚,雨扶而弗可治,切缓之。繁桩构,探深浠,集排桩,拒水道。(眼下洪水正盛,而且连日降雨不太可能进行全面治理,只能等洪水自行减缓。先稳定城门,然后在逐步向外打入更多木桩,一点点向河水深处延伸,只要打入足够多的木桩连成排,就能建出抵挡洪水的水坝,挡住洪水的继续涌入。)”

其实白龙氏对减缓城门的压力这个建议是对的,但想用木桩子连成阻挡如此浩大宽阔的黄河水坝,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这是堵而不是疏,而且堵是堵不住的。

但此时的人还没有那么高的水利知识,而且过往的经验大家治水都是堵,还没有泄的经验和意识,所以虽然咱们都能看出白龙氏的建议不对,但共工却听进去了。

毕竟在外多年帮助各方部族进行水利建设,这做水坝的事儿他最熟。

这听进去了,就开始正式的策划以及实施。

这没有不关己的事儿,事都关己,何况还事关华羲族都城守卫!

每个民众只要有劳动力都被发动起来,几乎全民参与到了这场与洪水抗争的“宛丘保卫战”中。

这时候就别在意保护环境爱惜自然了,上古时代不缺这点木头。

整个宛丘城无论男女老少当兵的不当兵的,全都攀上了城后方的山里,在昊英的指挥下把一棵棵原木砍伐下来不断向城门处运送。

而城门处的民众则在共工的指挥下,将原木砍削成尖底的长木桩。

然后交给由白龙氏指挥的,把绳子绑在身上让岸上的人牵住熟悉水性的青壮力量们,扶着木桩游到水中。

将木桩努力的插进水底,最后再由同伴轮流进行砸打,把木桩死死的固定在河底。

这从山上到水下,漫长的流水线上各龙官指挥万民忙的是不可开交。

其实想也知道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但架不住人多力量大啊!

一天多的时间城门外已经被砸排出五六道十几米宽的木桩缓冲墙。

城门收到洪水直接冲击的力量小多了,而且因为被层层隔离,城门处的水势也明显弱了很多,这就敢把城门放下打开了!

有了隔离的阻挡,漫入城内的洪水并不多,甚至原先地势最低处被侵了很多水的民房,现在屋内也只有没脚的深度了。

眼看“堵”有效,站在城门上的伏羲听着共工的介绍,不断点头,并指示尽快向黄河内进行推进,不过一定要让人民注意安全。

原先靠近城门处是大片依着黄河的农田,如今虽然被浩瀚流水淹没,也算是水位不高,在各自绳牵保护下能够比较顺利的将一个个木桩打入水下。

但一旦接近黄河本身的水段,水位落差瞬间变化!

原本干的顺利的年轻人们在之前的打桩中还觉得这洪水不过如此,愈发自信。

有几个自持水性好的不顾同伴劝阻还将捆在身上的保护绳松开,骑在木桩上就往更远的水中滑去,惊叫中只见浪花卷飞,木桩一上一下的旋转起来,而人也消失在了目光里。

远远看着眼前的一幕,白龙氏气的跳脚,大声喝喊着让所有人退回来,对着那几个幸运未亡的逞能者大肆责备!

这不是攀比能耐的时候,更不是你们的娱乐时间,眼睁睁看着同伴被洪水吞没,现在还骄傲吗?

再报共工调整方案,黄河浩瀚宽阔无比,无需拦截整个河流,太不现实。

而是围绕水不深的大片区域堆围桩栏,将洪水隔离在宛丘城外即可。

于是集合伐下的所有木桩,全体龙官都集中到城门前,指挥各个方位开始广建排桩。

而且不仅仅是以一排串联,而是将木桩以三纵为列,在宛丘城外以四个分阵沿途打下,最后彼此合龙,在用麻绳紧密桩排缝隙。

在连日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下,一条绵延几公里的长杆桩排在宛丘城外出现,将漫没的洪水挡在了距离城郭百步之遥的地方。

桩排三层相护,紧密非常,外围洪水滚滚向下,内里在得不到后续流水补充下,逐渐干涸,宛丘终于解除了洪水危机!

得以治水成功,伏羲大为欣慰,重誉各龙官,尤以共工、昊英、白龙氏为先,赏赐以玉而制的“卦”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探华夏之太古见 最新章节第四十八章 说书就是聊天!,网址:https://www.xddxs.org/314/31459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