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4章 神人手抱鱼带钩(1/2)
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第1774章 神人手抱鱼带钩
作者: 疯神狂想
第1774章 神人手抱鱼带钩
第三件带钩是蜀汉大司马蒋琬的带钩,形制上有别于其他两件带钩,类似琵琶形。
之所以看中这种带钩,主要是这小小的带钩,却十分彰显主人的贵重身份。
这件蒋琬带钩,以青铜打造,整体形状像琵琶。
钩头用于勾连革带一端,钩体起到固定革带另一端作用。
钩体上有龙凤图案,和五颗排列规整如五边形的星点。
镶嵌的绿松石已脱落,钩柄较长,正面有北斗七星图案,点缀绿松石。
之所以知道这是蒋琬的东西,主要还是推测,当然,推测肯定需要铭文。
所以,不要看这是一件小小的带钩,可钩柄两侧却有汉隶铭文72字。
帝尧所作,钩无短长。
前适自中,后适自傍。
主以辟兵,天圆□(地)方。
戴日报月,北斗列列,三昭在阙。
旋□(玑)玉衡,□□宫卫,常保社稷。
传于子孙,玉石金精。
带敖四方,永无祸□(殃)。
寿比山海,与天相望。
这是一段祈求吉祥的韵文,其中方框□是不可辨识的文字,括号中为根据字句意义,参考固定用语和押韵,释补的文字。
带钩铭文托物言志,“北斗列列”和“旋玑玉衡”描述的是带钩上点缀的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是指大熊座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
《虞书》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七政”就是七星,后人也用“璇玑”(又作旋玑、琁玑或璿玑)。
“玉衡”指代北斗七星,前四星叫魁。
后三星叫杓,《晋书·天文志》:“魁四星为琁玑,杓三星为玉衡。”。
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居于天庭的政治中心,围绕着帝星紫微星(北极星)旋转。
“三昭”相当于三光,也就是前两句“戴日报月,北斗列列”中的日、月、星(北斗)。
“阙”指宫阙,“三昭在阙”。
带钩上又铭刻龙、凤和北斗七星。
这些都表明了带钩主人,居于蜀汉政治中心的高贵身份。
铭文以璇玑玉衡拱卫帝星为象征,与带钩主人执掌宫卫、常保社稷联系在一起。
说明带钩主人的职责,就是保卫宫廷,保卫政权。
蒋琬被诸葛亮称赞为“社稷之器”,又是诸葛亮的继承者,官至蜀汉大将军、大司马(相当于丞相)。
虽然这件带钩不知道是不是出土于绵阳蒋琬墓,铭文也没有明确指出带钩所属于蒋琬。
但从带钩暗示的主人身份推测,称其为蒋琬带钩,并非完全不靠谱。
带钩在我国历史中源远流长,从蒋琬带钩铭文可知,带钩相传为尧帝发明。
我国考古中最早的带钩,是出土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中的一件玉带钩,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
带钩兴盛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魏晋时期逐渐衰落,被带扣取代。
曹操高陵,就出土的龙形带钩。
带钩,是古人腰带的带扣,或腰带上悬挂金玉饰品的挂钩。
带钩最初称“钩”,根据考古发现的带钩,铭文上也多是自称为“钩”。
蒋琬带钩铭文“钩无短长”也足以证明这一点。
“带钩”一词,首先见于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之后在历代一来,比较出名的带钩,还是很多的。
比如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争夺君位过程中,曾被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射了一箭。
这一典故知道的人很多,而且都应该知道“射中小白带钩”,也就是是带钩救了齐桓公一命。
所以,蒋琬带钩铭文称“主以辟兵”,就是说带钩可以防避兵器伤害。
《淮南子·氾论训》记载:“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
孔子连齐景公送他的廪丘封邑都推辞不受,当然也不会盗窃小刀、带钩之类的小物件。
《庄子·知北游》记载了一位八十岁的“捶钩者”,他从二十岁开始专一做一件事,就是锻造带钩。
他专心制作带钩,除了带钩,其他东西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除此之外,比较出名的典故还有很多,甚至还出现过一些名句。
比如《庄子·胠箧》又记载“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虽说是以一国之大,反衬一件带钩之小,讽刺当时社会不公,诸侯实为窃国大盗。
但也说明王公贵族们一件精美的带钩,确实价值不菲,偷盗会构成死罪。
而到了战国时期,带钩基本成型。
一件带钩分为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
工艺手法复杂,纹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 最新章节第1774章 神人手抱鱼带钩,网址:https://www.xddxs.org/269/269003/1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