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艰难的撤退(1/2)

作品:《汉边塞飞将传

齐越并没有下令追击,他们现在连马匹和骑马的人都凑不出多少,是不可能扩大战果的。追击只是徒劳,还可能会将自己陷入更大的危机中,大家经过这一场厮杀,肯定都疲惫不堪了。

齐越在马上环视着周围,尸横遍野,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还站着的汉军士兵们正在慢慢地检查战场,寻找自己的伤员,解决没死透的匈奴伤兵。

他只是看了眼就知道,自己的士兵已经倒下了一大半:自己的副手们,那五个爱牢骚的校尉,也有两个再也起不来了,另外有两个受了伤。

匈奴人也一战下来损失不小,他们在战场上留下了很多尸体,齐越粗略估计,足有五千多具,甚至更多。

现在有一个非常严重、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摆在齐越面前:傻子都看得出来,现在匈奴能拿出这么多兵力去攻击他们,说明汉军的主将带着主力部队至今没遇到匈奴像样的抵抗,匈奴人这是早就盯上自己了,都说匈奴衰败,人口流失,可刚才得战斗匈奴人依然组织了这么多人,谁也不敢说下一次他们能聚集多少人。

可到现在,齐越他们也不知道那个带着主力部队的主将到了哪里。如果他没有看错的话,他们约定汇合的地方离这里不远了,可是至今没见大军一丝的踪迹。

所以自己派出斥候不断去寻找,结果不仅没找到汉军,却撞见到了大批匈奴朝自己杀来。

眼下这场大战后,匈奴那边还有多少人呢,两万?三万?五万?可是无论几万,自己手里只剩下这两千不到的士兵了。

再这么下去,不需要和匈奴来几次正面接触,只要匈奴时不时靠近骚扰下,放点冷箭,他的人就会被磨得越来越少,最后几次冲击他们就顶不住了,而自己不出两日,就和李陵当年一样了。

他可不想死在这里或者被掳到匈奴当中,那样他和小婉的就一切未来就都完了,他所做的所有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如今他再次以少胜多,击杀匈奴五六千,这已经算是战果了。试想年初那十五万汉军出关,杀敌最多的那一支军队才斩杀敌人五千,注意,斩杀的这五万很可能包括沿途碰见的匈奴牧民。

那支军队有三万人,而自己只有四千,对这样一支汉军来说也可以了。

齐越不想再前进了,他要把剩下的人,都活着带回去。

齐越让士兵们快速打扫战场,稍作整顿,开始列队往关内方向退却。

而离开战场的匈奴并未走远,他们也的确没有援兵了。只是他们经过讨论,发现这支汉军还是可以吃掉的,吃掉他们就为死去的人报了仇,也能为山河日下的匈奴王庭挽回一些颜面。

汉军刚才经过这么一击,肯定元气大伤,只要他们杀回去,反复冲击,汉军必败。

匈奴完全不用怕什么,这是草原也不是西域,他们也不知道齐越这个在西域经常以少胜多的狠角色。

况且他们有马,而齐越只是步行,就是万分之一的可能被齐越击败,他们两条腿步行的还能追上四条腿的马吗?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马背上的机动性。其实每次汉军出征匈奴,都是先寻找匈奴王庭的位置,然后再骑兵大突袭。但如果匈奴的行踪没被发现呢?那几万甚至十几万大军在草原和荒漠只能没有目标的闲逛了,浩浩荡荡的和武装游行一样,只是这武装游行没有观众,而且每次出征至少也要几十天,也消耗了大量的战备物资,很劳民伤财。

齐越的军队走了几十里路,匈奴又出现了,齐越担心的事果然还是发生了!

然而此时,发生了有一件让双方都不知道的重要事情。远在大汉帝都的宫殿里,众臣皆进言:“匈奴为害日久,可因其坏乱,举兵灭之。”

唯独御史大夫萧望之反对,他向宣帝提了一个建议:“前单于慕化乡善,称弟,遣使请求和亲,海内欣然,夷狄莫不闻。未终奉约,不幸为贼臣所杀;今而伐之,是乘乱而幸灾也,彼必奔走远遁。不以义动,兵恐劳而无功。宜遣使者吊问,辅其微弱,救其灾患;四夷闻之。咸贵中国之仁义。如遂蒙恩得复其位,必称臣服从,此德之盛也。”

这是个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萧望之是希望匈奴各部能够慕天朝仁义而主动臣服,从未做到兵不血刃。后来证明这真是迂腐儒生的见识,让汉朝失去了“趁你病要你命”的大好机会,为百年后匈奴的再次作乱埋下了祸根。而仁义的汉宣帝竟然同意了这件事,从此开始对匈奴采取了怀柔政策,在边境较为安定的情况下,不仅主动减少了边塞戍卒的数量,派出使者去慰问受灾的匈奴,而且还下旨召回已经派出去的军队,停止趁匈奴内乱而采取的主动出击的行动。

信使不敢懈怠,快马加鞭出关去向将军和齐越送达这个重要的旨意,然而他们途中却只遇到了将军所部的汉军主力,他们缓慢的行军很容易被赶上,对于偏远路线的齐越,信使始终没有找到踪迹。

使者已到匈奴的治地,也顺利地见到了单于,传达了皇帝的友善的意思。单于现在正是内外交困的时候,内有灾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汉边塞飞将传 最新章节第十三章 艰难的撤退,网址:https://www.xddxs.org/389/3893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