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79章 长安空难(1/2)

作者:遥远
姚远是真的记不住了,去年11月,北航-82在乌鲁木齐降落时失事前四个月,还发生了一起空难。

1993年7月23日,西北航空一架e146-300中型客机执飞银川至北京的-2119次航班,起飞两分钟后掉入跑道前的沼泽地,机上有113人,其中55人遇难。

这就是银川空难。

当时姚远在国外,回国后,报纸上有关银川空难的消息已经很少了,他只从报纸上看到一些简单的后续报道。

在再一次接到夏红华的电话要求他尽快赶到长安一聚的时候,他懊悔不已,因为他想起了另一个更加严重的空难——长安空难。

6月6日,就是今天!

空难就是上午8点多发生的!

西北航空的一架图-154客机从长安机场起飞10分钟后空中解体,机上160人全部遇难。

这是迄今为止华夏民航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空难。

“我早该想到的!怎么就生生忘了!”在专机上姚远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话,不断地拍自己的脑袋,让何雪莉既疑惑又心疼。

何雪莉说,“别这样,跟你没关系。我们向民航总局提交的报告里着重指出了当前航司管理上的一些混乱状况,尤其是技术保障这块,民航总局也下发了文件,西北航空没有引起重视,是他们的问题。”

“一百六十条人命啊!”姚远痛苦地抱着脑袋。

哪怕他早一天想起来,这起空难都不会发生,因为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阻止。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专机在长安机场降落之后,姚远才从深深的自责当中走出来。

夏红华在这个时候把他请过来,显然不仅仅是讨论西北航空的问题。他是所有准备的,春风科学院三十多名专家同机抵达,有航空专家、通讯专家、空气动力学专家……

大部分是从俄罗斯、乌克兰聘请来的,好些干脆是原苏联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甚至有几位参与过图-154客机的研制工作。

这些是事故调查组最急需的技术力量。

夏红华大步迎上来,握着姚远的手说,“你说你是救火队员,我看我更像是救火队员。”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夏红华憔悴了很多,看样子这段时间忙得够呛,压力大得很。

姚远说,“事故调查是安监的事,你不用这么辛苦的。”

“但国企管理上的问题是我的事。”夏红华神色凝重,“介绍一下外宾吧。”

姚远纠正道,“他们是春风科学院的员工,不是外宾,你别跟我来招待外宾那一套,搞得我们华夏人比外国人低一等似的。”

“我明白,放心。”夏红华是知道姚远性格的,他最反感崇洋媚外。

姚远把詹成贵叫过来,“詹成贵,春风科学院第一副院长、总工程师,请他向你介绍。”

他亲自担任春风科学院院长,具体事务则是詹成贵在管。

对詹成贵的年轻,夏红华不觉得奇怪,人家老板更年轻呢。

一一握手见过三十多名专家后,夏红华的心情好了不少,尤其得知有几位参与过图-154客机的研制工作之后,更是觉得这是事故发生以来唯一的好消息。

“老夏,别在这耗着了,去现场。”姚远沉声说。

夏红华说,“先休息一下吧。”

“没那个心情,直接去现场,我带的人随时可以投入工作。”姚远摇头说。

夏红华不再勉强,一行人乘车往坠机地点疾驰而去。

其实所谓的现场不止一处,因为飞机在空中发生了解体,主要残骸散落在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的范围内,呈现西北向东南走向分布。

“搜救工作还在进行,很多残骸还没有发现,当地驻军和民兵都动员起来了,应该很快有消息。”夏红华说。

詹成贵和专家们坐在后面的中巴车上,他打来电话提出建议,首先去看驾驶舱残骸。

正好,夏红华接到报告,驾驶舱残骸已经找到。

姚远拧着眉头思索着,相关记忆慢慢的浮现出来。他记不清楚其他航空事故的细节,但是对遇难人数最多的长安空难,他没办法不印象深刻。

这也正是他深深自责的原因。

他凝重地说,“不能排除人为因素,尤其是地面技术保障这块,你们应该组织一个小组调查当班的技术保障人员,电气工程师、机械师、值班主任,等等。”

夏红华愣了一下,但还是拿起手机打了电话。

他不负责事故调查组,但是他的意见能够引起事故调查组的重视。

驾驶舱残骸在一条河的岸边被发现,不幸中的万幸上,仪表台保存得相对完整,这对事故调查是有帮助的。

不幸的是,驾驶舱里的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春风科学院的专家们立即加入了现场勘查组,立即对仪表台反映出来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其中,参与过图-154研制的几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