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2章 龙纹矩形,超前科技(1/2)
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第1802章 龙纹矩形,超前科技
作者: 疯神狂想
第1802章 龙纹矩形,超前科技
要说这面世界上最大的“镜子”,那就得先回到1978年的齐鲁。
陈文哲之所以知道,也肯定是因为他是齐鲁人。
这么有名,这么给齐鲁人增光的东西,他不可能不知道。
发现这面镜子也是偶然,当时正值扩建胶济铁路。
修至一座大土包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很多古代墓砖;
不用问,这下面肯定是一座古墓。
据当地人介绍,这应该是上古一位“驸马”的坟墓。
但随着考古队的发掘推进,这种说法很快就被推翻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主墓还未出现之前,首先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则是5座规模宏大的“陪葬坑”;
主墓尚且未找到,仅是“陪葬”就出土了各类珍贵文物1000多件。
这样规模的古墓,很明显不是一位“驸马”级别的人能享受的。
考古专家根据墓内发现的文物来推断,这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某位君王的古墓;
说到“齐国”,如果按照史料记载来看的话,第一代国君应该是那位《封神榜》中的姜太公。
几乎整个齐鲁,都是“齐国”的势力范围。
到了刘邦平定天下后,这里的“齐王”就成了其长子刘肥的封地。
当然,“刘肥”已经是汉代了。
而这座古墓,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再说“齐国”的强盛,以刘肥为例,史料记载为“民十万户”,之前的齐国也是众诸侯中的佼佼者。
这些似乎还不足以说明,“齐国”的强盛。
随着一面古铜镜的出土,对于齐国究竟有多强大的问题,世人对其又有了新的了解;
这面古镜,在今天称为“龙纹矩形铜镜”。
其通高116厘米,相当于1米2左右。
仅是重量就有120多斤左右,但厚度却仅仅只有1厘米。
也正是这1厘米的厚度,专家称之为“超前科技”;
说到这或有朋友不理解了,今天的镜子还没1厘米厚,怎么古代的一面镜子就成了“超前科技”啦?
这还要从“镜子”的起源说起,最早古人整理衣冠是没有镜子的,而是以水为镜,史称为“监”;
之后还出现了陶制、青铜等样式的“监”。
说白了,就是一个盛水的“盆”之类的容器。
到了秦代,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铜镜”。
但以“龙纹矩形铜镜”来看,最早的铜镜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这里暂以史料记载为准,就算到了秦汉时期,所谓的“铜镜”都还很小,而且多为圆形,这跟其青铜材质有关。
“青铜镜”面积小,而且必须是凸面,这才能映出人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注定了铜镜非常的厚度;
如果将“青铜镜”做大,一则当时技术很难给镜面抛光。
二则其本身重量和镜面厚度,将达到无法预知的程度。
而且很难保证镜中的影像,还是一个“正常”的人形。
但是,以“龙纹矩形铜镜”来看,很明显这是一面体积庞大的穿衣镜。
虽然重量达到了一百多斤,但是其厚度仅为1厘米;
这就说明当时“齐国”匠人的冶炼技艺,甚至达到了世界顶级的水平。
他们既要保证映出的“人形”不至于太过变形,同时也要将整个镜子的厚度减到最低,这样的技术就是今天也很难做出来。
当然,或许有朋友对此并不相信,那是因为今天的镜子多为平面的“玻璃镜”;
这里不妨简单的做个实验,就拿一片常见的光滑金属来看,其映出的多为变形影像。
但是想要让其呈现出“正常”的影像,那就必须将金属片压弯到一定程度。
而这个金属片的弯曲程度,在古代就是“铜镜”的厚度了;
不仅如此,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青铜本身比较脆,就连战争所用的刀、剑等,其厚度也多超过1厘米。
那就更别说,既要保证“正常影像”,又要做成美观的正方形,同时还要保证其1厘米的厚度了。
对此今天有专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如果要仿制“龙纹矩形铜镜”,一样的材质,一样的造型,但今天做出来的“镜子”其厚度要远远超过了1厘米;
当然,“龙纹矩形铜镜”的背面,还有十分复杂的装饰花纹。
要想在这么“薄”的青铜器上雕刻出花纹,其难度更加高,甚至很容易发生整面铜镜的断裂。
公正的说,暂且不说“龙纹矩形铜镜”的厚度如何,花纹怎样,仅是其1.2米高的“镜面抛光”就是个技术难度非常高的工程;
毕竟其材质是相对粗糙的“青铜”,如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 最新章节第1802章 龙纹矩形,超前科技,网址:https://www.xddxs.org/269/269003/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