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3章 古年号钱(1/2)

作品:《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1733章 古年号钱

作者: 疯神狂想

第1733章 古年号钱

这些出土古钱币中的珍品,当属秦代“半两”、汉代“五铢”、新莽“货泉”、唐代“开元通宝”、十国南唐的“唐国通宝”、宋代各具代表性年号钱、金代“正隆元宝”。

秦代“半两”是秦始皇治下铸造,内外无廓。

比战国“半两”轻小,文字高度稍逊,小篆而渐方。

这种秦半两,径2.5—2.8厘米,重3—6克左右。

因大小适度,便于携带,迅速发展流通,成为秦国主体货币。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统一币制,“半两”成为全国最早的统一货币,结束了“刀”“布”“环钱”长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在我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重大而深远意义。

汉代“五铢”是西汉武帝(公元前118年)废“半两”,诏令各郡国铸行,因此,又通称“郡国五铢”。

它流通了739年,系我国钱币史上的“长寿钱”。

“货泉”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废“宝货”诸大、小币而更铸的。

径一般为2.2—2.4厘米,重约2.8—3.6克,文字为悬针篆。

王莽时代,币制混乱,货币种类繁多,“货泉”是存世较多的一种。

唐代“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改铸。

每枚重一两,文字为隶书,系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出。

它宣告了一两十钱的起源以及以“通宝”形成货币的开始,“铢”“两”货币的结束。

“通宝钱币”沿用近1300年,是很有影响的货币。

十国南唐的“唐国通宝”,铸于十国南唐元宗李璟交泰二年(959年),制作精美,多篆体,存世很少。

宋代“淳化元宝”为北宋太宗赵光义亲书,“圣宋元宝”是徽宗时铸造的。

钱文艺术均达到高峰,铸造精美。

宋代铸币数量巨大,其质量之精,名称之繁,品种之多,书法之奇,达到我国乃至世界古代铸币技术之顶峰。

金代“正隆元宝”是金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二年(1157年)始铸,为金建国四十二年第一钱。

这种钱币为仿北宋大观平钱制作,质地精良,文字俊秀,楷书钱文旋读,径2.5厘米,重3.4克左右。

以物补史,以物证史,万安古钱币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这也为研究当地古代经济贸易、货币流通、社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和佐证。

可惜,大批的古钱币,都被人私自盗掘、贩卖。

幸亏犹豫钱币太多,那些盗墓分子也没有太多古钱币知识,才让一大批古钱币,留存在了一些隐秘的窖藏之中。

如果他们懂行,很多珍贵的古钱币,也许早就流入市场,甚至流出国门。

之前陈文哲就在黑市之中,买到过大批元代古钱币,不用想,那也肯定是出自元代窖藏。

“咦?那些家伙还真发现过元代钱币窖藏?”

“还真不能小看这些盗墓分子,也许他们不是因为不认识这些古钱币,从而留在手里不卖,而是因为古钱币发现的太多?一时之间卖不上价,所以就留在手里了?”

仔细看着回溯的画面,陈文哲已经开始了解那些盗墓分子的想法。

之所以留下那么多古钱币不出手,绝对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行,不认识,而是向着留着点跑路的经费。

相比石佛、铜钟,甚至是一些瓷器,古钱币的个头太小了。

如果找到一些珍贵的古钱币,手里攥着十几二十个,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饭吃,而且肯定能利用这批钱币,过的和好,甚至是获得东山再起的本钱。

这才是这么多古钱币窖藏,留在一些隐秘之处,没有被那些家伙流入市场的主要原因。

这是他们的后路,毕竟知道古钱币之前的,就算是在最专业的盗墓分子手中,也没有几个掌眼能够全知全能。

当然,只要有点文化底蕴的人,都可以从那些保存完整的古币文字上,简单判断出一些价值。

所以,他们也稍微做了一些归纳。

比如最后一处窖藏在北河省,是在一处基督教堂附近发现的。

这处窖藏开口距地表1米,形制已不可辨,仅存部分墙壁,残高1.5米,残宽0.9米。

根据发掘情况推断,钱币入藏时散置于两个倒置的瓷罐内,再埋入土窖。

由于管道沟内潮湿,钱币大多锈蚀严重,部分钱文漫漶不清。

经过那群盗墓贼初步清理,发现钱文可辨识的钱币3393枚。

这些古钱分别属于汉、隋、唐、五代、两宋、金、元等7个时期。

另有不可辨认的658枚,这些古钱都转运到了另外一处大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的系统不正经 最新章节第1733章 古年号钱,网址:https://www.xddxs.org/269/269003/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