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1章 风帆战列舰,废土新阶级(2/3)

作者:斤斤斤
到,苔原避难所在经历了和应天龙的分割后,实力衰减的可怕。

不仅房屋仅剩二十间出头,就连人口也锐减了一半之多,仅剩不到三百人。

这样的颓势下,就算苔原避难所是官方避难所,也注定了会慢慢走向没落。

在海洋灾难之下,没有奇迹的发生,也就只能和其他小型避难所一样,要么选择挂靠大型避难所,要么就分分家当,大家散伙各奔东西!

但现在,情况变了!

仅仅过了小半个月,不仅是村子的房间多了四五十间,就连人口也增长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

七百八十人!

虽然这些人中战斗力较低的妇孺占了多数,但按照规模,苔原避难所绝对算得上是中大型避难所!

并且,在山包中放置的这艘船,也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实力。

和希望号不同,苔原避难所用来迁徙的船,是一艘木质帆船。

当然,并不是苔原的人不想用钢铁来造船,也不是他们没有相关的技术,而是材料和制造速度!

没有熔炉24小时无休止工作提供的钢板,没有模块化船厂的简化建造流程,没有械工不眠不休的超强工作效率。

根本达不成“希望号”这样的奇迹。

所以,在一开始,基本上99%的避难所,都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了木质帆船。

回看历史,华夏的造船业只有到了近代才开始落后于世界。

在古代,华夏造船工业始终是领先于世界的。

且不说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战舰群,就是隋炀帝时期,在大运河上徜徉的“大龙舟”,上下已经达到四层,共有一百六十个房间。

这样庞大的船只,即使放到现在,有些国家也未必能够制造出来。

在有着先人遗传下来的经验后,这一生存竞赛,各国的优劣势便明显的发挥了出来。

按照人数划分,300人以下都会被称为小型避难所。

300-500,则是会被称为准中型避难所。

500-700,中型,700往上,便是大型避难所。

天灾之下,第一轮船只制造竞赛中,在距离灾难只剩三天的这个时间点,战况非常明确。

那些没有资源积累的小型避难所,将会构成整个竞赛等级中的最底层。

这种避难所,没有实力足够的领头羊来形成凝聚力,构成避难所的村民,也不愿意相信管理层,缴纳物资形成村子的集体物资库。

自然而然的,所有村民也只能格式化自己避难所核心,形成木筏进行迁徙。

这种人废土上并不少,占据了20%左右,被好事者,将其戏称为“听天由命”级。

他们只能看运气,他们也只能将自己的性命交给身下这艘随时可能会倾覆的木筏!

而听天由命级往上,便到了世界聊天中最为火热的

无畏沙船级!

沙船又叫“方艄”,船的形状方头方尾,甲板宽阔,船体深而且小,干舷低,尾部出艄。

它吃水浅,弥补了方头与水面的阻力大的缺点,另外,因为其船体粗大,可以设置更多桅杆,更多风帆,逆水行舟时也能航行。

再加上船舱采用水密隔舱,抗沉性能好,所以只要有点资源积累的中小型避难所,都将目光放在了这种船上。

得益于明朝时,郑和下西洋采用的船型就是沙船船型,这种船在华夏的知名度很高,工艺流传的也更广。

目前,除过这20%的听天由命级,剩下的65%的人,都选择了这种船只,区别只在于船只用料和大小!

能造的起30米以上的,会被称为金沙船,20米,则是会被称为银沙船,再往下,便会被统称为铜沙船。

只要能造出来这种船,基本就脱离了听天由命,完全有资格在海洋上斗一斗,且很有希望抵达新大陆。

而从无畏沙船级在往上,便到了只有在中大型避难所秀肌肉时,才会露出来的

风帆战列舰级!

从1637年到1850年,在这个混乱的大航海时代,蒸汽机问世之前,大洋的主宰者便是风帆战列舰。

拥有数以百计舰炮的风帆战列舰优雅而缓慢的移动,战争双方排列出整齐的步伐彼此配对展开厮杀,是永恒经典的一幕。

尽管风帆战列舰有许多缺点,但它曾是17-19世纪海军的主力舰,在海上称雄二个多世纪完全能证明它的强大。

这是人类海上文明真正的结晶,也是这一次人类大型避难所敢插手进入这场异族大战的底气之一。

三十年陆军,五十年空军,一百年海军,这句经典的名言正是出自于风帆战舰时代!

百年海军并不是夸张,一棵树木长成可以作为船泊的板材,最起码也要一百年。

一艘74炮战列舰需要采伐2000多棵一百年前种下的鹰国橡木,而且还不能是长在深山老林里、长荒废了,甚至心材腐烂的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