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专家心中的国服》(2/4)
作品:《大唐全才》的理念和科学的史观。
其一,必须看到,大凡提到的民族文化、传统服饰,都是农耕文明形成的产物,其形式的形成是建立在农牧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是不同于工业文明产生的形式。农耕文明的文化形式和文化遗产是可以保存和发展的,但其中一部分的形式和内容将会被丢弃。一百多年前的康有为就说过:“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辨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亦犹佩玉鸣琚,以走趋救火也,诚非所宜矣!”这是历史的必然。从农耕经济步入工业经济的西方国家同样经历过易服的阵痛,最终,繁缛的贵族礼服和曳地长裙不得不让位于简洁的西装和短裙。显而易见,机器生产无法容忍任何“裒衣博带,长裙雅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社会也是自然步入工业社会的话,我们的先辈也同样会改变原有的服饰形式,让其适应工业文明。
其二,民族文化是历史长河的积淀,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中华文化正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心态都是不合乎历史发展观的。所谓越过满清的服饰形态,恢复大汉民族本原服装的想法是幼稚的。从中国文化中演化出来、并融入西方审美意识与技术的旗袍,并不等于历史上满族、女真的服饰,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产物。其款其形为民国30、40年代的女性最爱,遂成国服,这里既有**的选择,更有国民大众的自然选择。权力的权威和民众的权威共同确立了民国时期的国服,成就了中国现代服装历史中最有特色的国服。所以,汉文化的历史就是民族交融的集大成,其实汉民族的血脉里也流淌着许多其他民族的血液,这也是历史的史实。
最后,关于“国服”的讨论不应仅仅是一种“学术”,或是仅在民间的呼号,关键在于倡导一种正确的文化决策和具有现代意味的中国国服的创造。“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新时代的国服还在于创新。
国服需要大视野
(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口述,白玉力整理)
日本有和服,越南有长衫,印度有纱丽。在国际性赛事(如奥运会)中,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是身着具有本国鲜明特色的民族服装出场。中国也需要有一套独特的,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国服来向世界展示自己。尤其是在今天国家日益富强,社会和谐稳定,而诸如“国学”之类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大背景下,国服的存在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更能表现出它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什么是国服?作为中国的国服,应该满足哪些必要的条件?
在当代汉语中,“国服”指约定俗成或由国家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礼仪象征和标示作用的服饰。大体上讲,国服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指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其“国”字之内涵与“国画”、“国剧”相同;第二,指运用中国服饰元素,能标示或便于识别中国人身份的服装;第三,置国家所规定的包括穿用场合、时间、等级和对象在内的具体服饰装束。穿上这件服装,能一眼就认出你是一个中国人。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服制建设上我们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周朝开始,中国就有服制建设的记载,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单从功能、意义角度讲,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国服形制。“国服”这个词在唐代已有使用,而非今人所造。如今,随着中国的日益富裕强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影响的加大,国人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心理必将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强大而日益高涨,所以体现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国服”也应该因此兴起。
但是,由于“国服”的历史传承较为久远,损益差别较大,因此,在不同的人心目中,国服的样式也各有不同。有人视“旗袍”为国服,还有人认为“汉文化,自始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心”,国服非宽衣大袖汉式服装莫属;除此之外,在一些人的眼里,国服又应很现代。
今天,国人对于国服的看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种观点可谓对比鲜明:一种是倡导复古风格,一种是主张现代风貌。
复古风格
近两年较为热门的“复兴汉服”的活动,可以说是复古风格的代表。这类活动多是由年轻人发起,比如去年“十·一”长假期间,40名网友曾身着汉服逛北京**;今年有人提出了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并在网上论坛中流传。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汉族的服饰传统被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所打断,现在他们提倡的汉服,应该是使用了汉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服饰元素,而为现代人设计的“新汉服”。
这些青年人得到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又没有忘记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他们对现在和将来的情况比较有信心,想跳过那段比较耻辱的过去往前走。这些“复兴汉服”的活动表明他们期望从中国古代找一些东西来支撑他的民族自尊心。但是,由于对汉服的界定不清楚,而且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所以要强调中国人身份的表达,用“国服”这个概念更准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全才 最新章节转载《专家心中的国服》,网址:https://www.xddxs.org/224/224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