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3/10)

作品:《神话传说

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故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入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离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角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太离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古石泉县治所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

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一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

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评析

以上,我们择其要者记述了大禹在巴禹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些资料虽然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是,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加以认真分析总结,却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一--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古老的巴蜀人民在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的实践、愿望、情感、理想、要求的曲折而又真实的反映,是以劳动人民改变作为自然的奴隶身份开始站立起来,辐射人的本质力量为基础而产生的。这些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的虚构以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上述神话传说,既是巴蜀人民开始摆脱作为自然奴隶地位的反映,又是他们在证明人类力量,从人神结构关系中走出困境的那么一种觉醒心理的再现,大禹在青衣江治水,则是氐羌先民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过程中的现实反映。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治水活动也集中在这一带,但是,我们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一则大禹治水本是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神奇表现,更重要的则在于大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故事

大禹治水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绍兴地区也受到洪水的祸害,被称为荒服之地。大禹治水到了这块荒蛮之地,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神话传说 最新章节【大禹】,网址:https://www.xddxs.org/22/2235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