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3章 第八十七章 丰收祭典(1/3)

作者:黯痕生
军情由北向南总是传递的很快——先是发出快马,将消息传递至淮阴,淮阴则会发出快船沿着运河直下,不消三四日,建康就会知道发生了什么。

张继兴在军报的最后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目前谯南的情况并不明朗,便是已经成了一盘散沙,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过去收复。

当然,几乎没有什么人关心他的声明,大家都在围绕着对他的封赏问题进行争议。该封赏是肯定的,至于封什么,怎么赏,大概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张继兴作为凉公的独子,其优秀已经毋庸置疑了,凉公再拿他来标榜什么一视同仁,甚至是蓄意打压,就未免有沽名钓誉之嫌了。朝廷的公卿多持此说,他们已经嫌弃张大雍在称帝之路上亦步亦趋,太过吊人胃口了,找他们的意思,张大雍应该直接把儿子提成自己的副职,就好像魏武和魏文的旧例一样。

另一种意见是,张继兴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手下的兵马有些限制他的发挥了,张大雍应该给他更高的名位和更多的兵员,让他去攻略更大的目标。将领和幕僚多持此说,其中荆州派系的人希望张大雍能以张继兴为主将伐蜀——他们也好在世子面前表现自己,而不愿让淮州派系的人专美于前。

荆州派系包括张继兴的舅父苻宏,水师都督郑平原,甚至包括张继兴身边的新进之人张石龙。他们都是半路投靠张大雍,自觉在有些事上不太稳当,想着和张继兴这个唯一接班人打好关系。

淮州派系包括张大雍在广陵起家的班底,无论是陶弘毅还是檀道济,都和张继兴过从甚密。王镇恶并不属于任何派系,他行事肆意骄纵,又有贪鄙的恶名,和同僚关系不行,唯有张大雍能压得他、维护他,他在某种意义上只听从张大雍一人。

张大雍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慎重,向雨田说得对,他之前对继兴的态度,确实给了别人他在打压继兴的误读——他只不过是把之前在家里的那套拿过来,还以为继兴是孩子,需要教训而已——这实际上是不对的,他是他唯一的儿子,就应该给他更多的信任和更好的机会。

张大雍最后决定给他一个品位不算高,但颇有深意的官职——四品北中郎将。这个官职,低于武卫、左右卫等高等杂号将军,而在低等杂号将军、礼见诸将军和普通中郎将之上。

北中郎将严格来说还是属于朝臣体系下光禄勋的属官,可以宿卫禁中,是禁军的高级将领,这意味着张继兴即使人在地方,也能在禁军中保持影响力。

北中郎将曾是郗道茂之父担任过的官职,张大雍在加号镇东将军之前,曾以北中郎将的名义领徐兖二州刺史,这意味着一种传承,代表着对北府兵的故义。

张大雍还给他假节,让他监下邳东部谯郡南部诸军事。这就意味着张继兴拥有了此处的军事自主权,他可以征伐越过边境征讨攻略。当然,还是归陶弘毅节制。同时他手下的军额也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出镇一方将领的职衔大致分成了两大体系,三种等级。一种是都督体系,一种是持节体系。都督体系有三等,一等都督,二等镇守,三等监事。持节体系亦有三等,使持节,持节,假节。

一条战线的总大将为持节都督,常常加州刺史(陶弘毅、苻宏、郑平原)。驻防边郡资历较轻者(王镇恶、檀道济)或拱卫畿郡资历较重者(张达、张稷等)为镇守,常常加郡太守(畿郡为内史),在边郡者会给假节,视情况而定。在内郡资历较轻者,往往以某处郡守监某事(李应),稍次一点的是郡守加将军名号(陶潜),非郡守监某事者(李瑀)最次。给张继兴的,基本上算是三等最次,多少也平衡了一下老将们的心理,也方便陶弘毅对张继兴进行管理。

最后是进爵,把很久之前给他的关外侯提升为南昌亭侯。这个南昌亭,在淮阴,就是韩信故事里,南昌亭长当官的南昌亭。一来还是要提醒儿子,现在还需要蛰伏和磨砺,二来淮阴如今发展得很好,张继兴可以分点税收,也稍微补贴一下。

张大雍的意思,很快就被中书生成诏书,迅速发往淮北了。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竞赛,正在僮县、夏丘、徐县、凌县四处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徐县到底是郡城的规制,郑吉又颇有用心地为张继兴预留了宽敞的官署,叫张继兴来了就有点不想走。徐县的水稻由于战事的缘故,之前经历过抢收,好在郑吉留了一手,让人将稻谷按家户堆放,避免了统计收税时的很多蛮烦。同时还是一部分稻田比较偏僻,没有来得及收割,也安排人前去处理了。

徐县的产粮情况先行出来,徐县有两千五百余户,一共开田五万亩。今年夏天水热条件好,平均亩产五石左右,超出了张继兴等人预期。徐县种粮的前三甲都达到了亩产八石左右,这也是江南中等水田的平均亩产(此处都已经按照水稻46.7%的脱壳率做了换算,计重的是大米)。

张继兴心里明白,徐县偏南,又是在洪泽湖边,土地肥沃些,运气好的话有这种收成不足为奇,其他三县就未必能有这种收成了。

他在徐县待了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