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章 第八十三章 伐蜀初议(1/3)

作者:黯痕生
望舒降生之后,已经陆续有张大雍的心腹与亲近之人上山来拜会。向雨田和谢道粲是第一波上山来的,随后是光禄卿何宽、骁骑将军士校、中书侍郎庾载等人和他们的夫人们,最后是张大雍和郗道茂各自的亲戚,比如张稷之母,张达之妻,郗冲和他的夫人。

女眷们由谢道粲和郗冲的夫人打头,进去看望了郗道茂和望舒。她们待的时间并不长,说了几句吉利话,慰问了一下郗道茂,留下了礼物便出去了。她们由谢道粲领着,找了一间堂屋,开始唠嗑家常,享受些茶水糕点,等待起各自的男人来。

张大雍和留在建康的亲信们借此机会掩人耳目,在山居的书房里开起会来。先是由庾载汇报了一下最近的工作,接着由何宽汇报宫城里的动向,然后便由士校汇报禁军中军官军士们的状况。

建康的政局依旧在平稳地运行着,所谓的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公卿们按时点卯上朝,拿着还说得过去的俸禄混日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已经想好了出路,年纪大的打算致仕了,年纪轻还有野心的,无不投向张大雍的阵营。

张大雍嘱咐安客隆准备好一笔钱,在那些人致仕的时候分发给他们当遣散费。至于那些想留下来的,他嘱咐萧黯一定要好好做一番调查,宁缺勿滥,凡是有劣迹的,一个不用,一个不留。

何宽说宫中风平浪静。那天天子下旨禅让之后,王献之便和天子大吵一架,从此就称病,不再入宫了。王献之业已上表辞官,但被压在中书省留中不发。天子情绪平稳,只是由于王献之撂挑子不干了,天子目前缺乏人指导学业。

张大雍很不悦:“王献之的辞官表带过来没有?”庾载从怀里摸出一份奏章:“带来了。”张大雍简单地扫了一眼,倒也没说他的坏话,只是说自己老病缠身,不能再为天子效忠了。

张大雍取了红笔,轻快地在奏章的末尾批示起来,他先是画了一个圈,批准了王献之的辞职:“字写的是最得王右军真传的,才情也是王右军所有儿子中最高的,奈何不能为我所用啊。”在座的诸人闻言无不面色古怪。

张大雍又追加了一句:“既有功于晋室,又尝为吴兴太守,宜择之一县,封为县公。”横竖王献之没有儿子,给他一份体面而已。随后张大雍把表还给庾载:“赏给你了,两位书法名家的真迹,日后没准儿能值大钱。”

众人哄笑起来,书房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庾载一脸正色地拒绝:“这个自然是要交给秘书监保管归档了。”

提到秘书监,张大雍对于教导天子的人选忽然有了些想法:“郗冲,你不是喜爱读书吗?不如去秘书监下的著作局当个著作郎吧。”

郗冲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场合,虽然是张大雍的舅子,但是他很自觉地坐在最后,甘当一个陪衬。他是万万没有想到张大雍会当众点他的将,但他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二哥已经出仕了。

接下来张大雍的话就让他难以接受起来:“天子年幼,你要好好教导他。”

郗冲只觉得一个烫手山芋硬塞到了自己口中:“冲才疏学浅,真的难当此重任——而且冲性格轻浮,远不如二哥稳重,请凉公三思啊!”

张大雍劝导道:“正是因为你二哥,所以我将他外放至郡国。你性子虽然飞扬跳脱,但是天子也年纪尚轻,相处起来也会更愉快些。但你一定要严于律己,给天子做好表率!”话说到这种份上,郗冲不得不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禁军中的军官军士,自然是心向着张大雍的。他们从一开始,眼里就没有东晋朝廷,张大雍才是他们的领袖。

在经历过土断清籍之后,大量的乐属部曲和佃农从原先被士族压榨的悲惨情形下被解放出来。大量的寒士得到提拔,吴姓士族,晚渡的次等士族的话语权和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大量的良家子(自耕农子弟)应征进入禁军,接受训练,向张大雍效忠,并以军功来作为晋升的资本。以往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打压的商人,其政治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以说张大雍的统治基础,是这个时代里最为稳固的。

现在的“东晋”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具张力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奋勇向前,谋求提升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军士想要作战,获得军官,商人不满足于在东南一隅的贸易,想把生意扩展到蜀中、关中、河洛乃至燕辽和河西。

这就要求对外扩张,不,更准确地说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城可谓民心可用也。而此时的外部条件对张大雍也十分有利:后秦龟缩于关中,代北的拓跋鲜卑成为慕容燕的重大威胁,而慕容燕由于糟糕的军事地理形势(后燕占有河北、山东及辽宁、山西、河南大部,首都设在今河北定州,缺乏战略纵深,只要拓跋鲜卑攻下定州,后燕势必四分五裂,历史上也果真如此),则对南方的张大雍无暇顾及。

眼下的三五年对张大雍而言是一统天下的黄金时间,而再开启北伐攻略之前,他必须要彻底地成为南国江山的主人和汉人都认可的皇帝,这样才能避免北伐过程中的内耗(桓温就是败在此处,正史刘裕未能尽全功也是由于他当时还不是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