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章 第七十三章 旅途见闻(1/2)

作者:黯痕生
待到润玉离开广陵时,张达作为叔父又赠送了许多东西。其中包括粮食的种子和一些耕牛,单独装了一大船,还安排了一批工匠随行。张继兴担任下邳典农中郎将,负责安置流民,组织屯垦。这些人员物资都是最要紧的,张达此举诚可谓是雪中送炭。

当然,张达对润玉也是相当的和善,在广陵城招待得周到不说,润玉临走前,他还封了一封礼金给她。润玉百般推辞,张达却一口咬死,说是给她补从前的压岁钱,要她一定收下。润玉万般无奈地收下,确实记下来数额准备报给母亲,好回头还张达的人情。

一行人乘船逆着风,花了快六天才到达淮阴。自从江淮运河开通之后,淮阴迅速地繁华起来,地位已经超过了洪泽湖南岸的盱眙。而且疆界北移之后,盱眙的战略地位下降,淮阴则借着移镇的机会一跃成为新的郡城。

李瑀将润玉一行人护送到此处,便不再向前了。这段时间的相处,让润玉对这位“幸佞之臣”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观。李瑀平时沉默寡言,但直挺挺地往人堆里一站,自有一种不群的气质,让他和其他人分别开来。

听闻他私生活放浪,但他在岗位时足以称得上是尽忠职守,对她是相当地尊重,也没有调戏她的侍女这一类事情的发生。以润玉乘船的体验而言,李瑀和水手们要成天待在这些狭小的空间里,难免会感到压抑。水手上岸后去青楼或是找情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不应该以此来非难李瑀的私德。

李瑀和她作别之后便回了广陵,继续在那里经营水师,而接待和护送她的任务,则交给了檀道济。

张继兴曾不止一次地对润玉提起过,檀道济和他的关系很亲近。而且在润玉知道,檀道济是母亲一族“乡里旧党”,并且作为是母亲陪嫁的卫士被伯父起用之后,对他更有了一层亲近之感。

尽管檀道济多少知道一些润玉和继兴的关系,但是还是非常客气地称她为“小女君”。润玉手下那五十人的部曲,都是张大雍和郗道茂从退役的北府老兵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深受郗氏的恩惠,对郗道茂和润玉忠心耿耿。檀道济的手下,也是以北府兵为骨干。

北府兵的雏形乃是郗鉴镇京口时收编的徐兖二州流民而来,在谢玄手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淝水一战中大破前秦,成为天下强军。北府兵的兵权最后是流转到了王恭手上,王恭起兵失败后,北府兵分裂,京口北府兵归了刘牢之,广陵北府兵归了张大雍。

张大雍娶了郗道茂之后,凭借着郗氏在江北的故义,将广陵北府兵改组为江北镇军,在与后燕的历次对战中打出了名头。孙恩卢偱作乱江南,张大雍渡江镇压,京口北府兵名义上也归他统领。

平定孙恩卢偱之乱后,张大雍未能镇守京口,京口北府兵的兵权也一路流转到了刘裕手中。张大雍击败刘裕之后,以檀道济和王镇恶分领其余部,江北镇军除一部交给陶弘毅镇守寿阳外,其余的作为张大雍亲军驻守建康周围,由张达李应等人分统之,最近则有将其和新军一起合编为禁军的意图。

王镇恶手下的北府兵,已经跟着去了寿阳。檀道济手下的北府兵,经过这几年的南征北战,再加上最近徐县的那一千五百人都归了张继兴,已经不满万人,只好在当地收编流民青壮为用。因为事务繁忙,檀道济不可能亲自接待润玉,而是派了佐吏领着润玉游玩。

淮阴自从运河开通以来,便日渐繁华。檀道济将临淮郡治所移到此处,运河东西两岸,淮河南北都兴建了城区,繁华更甚。几处城区除了以渡口渡船相沟通外,还在两岸架起了高度惊人的木制拱桥,犹如一道飞虹架在河的两岸,乃是神工部的手笔。

这让润玉大开眼见,这桥可比建康城清溪上的石质平桥壮观多了。甚至桥下还可以行船,润玉站在桥上,就曾真真切切地看见过一艘中型漕船从桥洞内通过。

此处商贾云集,南边的来自广陵、京口、建康和三吴,北边的则来自脱瓯之地的项城,永嘉之后,那里被称为边荒集。货物运到广陵之后,将会逆江而上,到达江州、荆州。蜀地光复之后,那里的特产同样会顺江东下,加入贸易中来。

赋税部在这里设有分司,国营部亦在此处设有海盐专卖的商号,江淮所产的海盐,是经边荒集卖往北方内陆地区最紧俏的商品之一。

饶是润玉曾经在度支部学习过一段时间,但当她了解到赋税部在此处一天的税收和盐号一天的营业额之后,依旧大为惊叹——用日进斗金来形容都有些寒酸了。

郗道茂的做法是对的,在淮阴,润玉一样可以买到好吃的糕点捎给继兴,若是在建康买了,只怕在半路上就要坏掉。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因为淮河以北的郡县刚刚稳定,檀道济不想冒险,又派了二百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士加到了润玉的卫队中去。

起初东晋的军队多由流民收编而来,士族蔑称之为“兵”、“卒”,遂有“丘八”之俚语,军队本身也以此为耻。张大雍编练军队,切实地提高了他们的地位,不称“兵卒”,一律改称为“军士”,“士”可指古时“卿大夫士”的“士”,犹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