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93 狮泉河边(1/2)

作者:甜水海
夜越深,星星越明亮。

泉水叮咚,永久不息。

黑夜中,我抬头望向七棵千年老松树,林中之前出现的朦胧影子却已消失不见。

这片寂寞的树林,也像寂寞的新藏线,物是人非。

这七棵老松树,历经两千年时光的淘洗和淬炼,或许已经成为树之精灵,克服海拔不断升高的困扰,成为蓝色星球奇迹的存在。

回到自身,虽然深夜苦寒,了无睡意,但我们并没有被寒冷折磨的瑟瑟发抖。

除了燃烧了一夜,一直没有熄灭的野毛牛粪外,我和花儿依偎在一起,凭借互相之间的体温取暖。

当东面露出鱼肚白,天边铺满白云的时候,我们终于松了一口,算是熬过一宿。

寒意渐退,大家也懒得一大早就下山,像在家里睡懒觉一样,懒着不想起来。

日出时,我站在最高的阶梯上,默默地注视着喀喇昆仑山的峰峦起伏。阳光照射在身上,这是久违了的温暖。

回看整个祭坛,我才惊觉,如果站在七棵老松树后面的山上往下看祭坛的整体布局。

如果放飞无人机到高空,则能清晰看到躺着的女神形象。想到这里,我对古人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有些东西,翻转过来,换一个角度,则会让人如梦初醒。

哪里来回哪里去,一路按照原路返回日松乡。路上有只大鵟在空中振翅飞翔,令人好生羡慕。

坐在拖拉机上,我问墨镜喇嘛:“小师傅,没有乡里治保会的批准,你怎么敢带我们去那个祭坛?”

“你们不说,我不说,就没人知道嘛。那里不让人去,也没人想去,连放牧的都不去那里。就是内地来的你们,才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嘛。”

我们都笑了:“哈哈,嗯,有道理。哎呀,我们没见过大世面,所以想去看看,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是不是很久没有在那搞过祭祀活动了?”

“祭祀?早就没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废弃祭坛了。后来有寺庙了嘛,大家都去寺庙拜佛了。”

“你怎么知道去祭坛的路?”

“小时候,爷爷放羊带我去过,自己后来也去过一次。别告诉别人我们去过那里,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我说:“好勒,明白。”

之前答应墨镜喇嘛要去寺庙,回来后,我们说不去了,后面的路上有的是寺庙。墨镜喇嘛没有说啥,拿完钱就走了。

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我们等到了天黑才摸回去日松乡。

因为刚来的时候,在日松乡政府有登记证件,所以我们先去乡政府做了汇报。

我们失踪2天,是因为听说日土的金丝野牦牛是稀奇之物,这2天我们去山里看金丝野牦牛了。

找了两天才看到一头,相机拍了几张金丝野牦牛的照片,我打开给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看了。

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金丝野牦牛是日土非常珍稀的牦牛品种,存量很少,很难发现,你们是运气好才能看到。

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野牦牛的脾气很大,会顶撞人,让我们以后不要靠近野牦牛,防止危险发生。

隔天早晨,风和日丽。

我们继续骑去K1063海拔4285米的狮泉河镇,西藏阿里地区首府所在地。

西藏阿里地区,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是人口密度最低区域之一。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均降水量75毫米左右,空气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高寒缺氧少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是医学公认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从日松乡出发,一路都是缓上坡,快不起来。不如急坡,虽然痛苦,但是痛快。

去往狮泉河,有的路段,十分变态。看起来像是下坡,但是不踩的话,自行车却不溜过去。当你踩远了,回头一看,原来是上坡。

去狮泉河,经过K1000路碑。从叶城骑过来已经1000公里了,我不禁想起叶城的国道219新藏线零公里处,那个被无数骑友留墨,已像京剧脸谱的白底红字路碑。

从新疆叶城骑到这里,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走过多少崎岖的山路,翻过多少险恶的达坂,流下多少艰辛的汗水,战胜多少危险的境遇,每一个回忆都那样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K1025海拔4833米的拉梅拉达坂是进入狮泉河前的达坂。上到了拉梅拉达坂有些激动,走过了那么长距离的无人地带,我们又重回了现代地界。

当在荒山枯草围绕下,从高处远远看到挤在荒山盆地包裹里的狮泉河镇的时候,感觉有些突兀,那里似乎就是放了一堆建筑材料。

除了房子,还是房子,这是狮泉河镇这座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

溜坡进入狮泉河镇的时候,留意到山坡的斜面上“***万岁”几个白色大字,这个在卫星图上都清晰可见。

在一个路口前,路过了一个招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