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001 花鼓传音(1/2)

作者:甜水海
当我准时走进学校礼堂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原以为不会有多少学生来听的讲座,结果却出乎我意料的多,几乎坐满了整个礼堂。来的学生多,说明这个讲座受到欢迎,我的心情也由紧张逐渐放松了下来。

这次讲座,是我答应旅游学院的邀请而主讲的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西藏旅游的,游什么,怎么游,以及前往西藏旅游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这是旅游学院根据现在西藏旅游热潮方兴未艾,前往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策划推出的一个校内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们在假期去西藏旅游之前,对西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基本的了解,在西藏旅游过程中能够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方面的禁忌。

自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以来,以及各地飞往西藏的航班线路开通与增多,几条进出西藏的公路的大规模整修升级,位于祖国西南的西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旅游观光和休闲探险。

除了专业研究外,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字、照片、视频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社交网络上,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我是华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民族及民族文化研究。

其实,对于答应旅游学院的邀请,我心里也没底,现在的学生课后还主动去听讲座的毕竟不是很多,而且是无关学科与学分的内容。

当时,我就想,既然已经答应下来,哪怕只有一个学生过来听,那也是要去的。

相对以往的讲座,这次讲座并不难熬,我感觉过的很快,这主要是受到了同学们兴趣的影响。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中途几乎没有人离场,这在以往的讲座中倒是很罕见的,这显示学生们对西藏话题是很有兴趣的。

大学校园是充满活力的地方,年轻的学生们青春飞扬,与他们呆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心态也年轻起来。

预定的两个小时到了的时候,我有点意犹未尽,关于西藏有太多值得分享的了。在最后的现场问答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接二连三提了很多问题,我都一一针对性地解答。

我公布了一个电子邮箱,告诉同学们以后关于进藏旅游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给我进行沟通,我会及时回复邮件进行解答。

讲座结束后,我漫步在校园里的逸仙路上,微风温柔,花香扑面,心情舒爽,一扫近些日子忙于教学,赶写论文,经常苦熬到深夜而不能睡的疲惫。

正行走的惬意,我突然听见一阵激越的“嗡嗡嗡”声音从后面快速地由远及近逼过来,心里一惊,本能反应地侧身回头看。因为穿着高跟鞋,还差点崴了脚。

原来是一位男同学正骑着山地自行车过来。那“嗡嗡嗡”的声音,就是那辆山地自行车发出来的。

当这位男同学快到我身边时,我喊停了他。

“同学,等等,你这自行车的声音怎么那么大?”我问。

“老师,您是说这个花鼓的声音吗?”同学下来自行车,指着后轮的花鼓反问我。

“应该是花鼓的声音”我说。

“哦,刚才我骑的快,不踩的时候,这款花鼓在高速运转,声音就是‘嗡嗡嗡’响,老师您听。”同学说。

男同学兜起自行车的坐凳,让后轮不碰到地面,用脚猛地踩几下脚踏,让后轮快速空转。

“哦,原来是这样,真的很大声。”我说。

“车轮转的慢的时候,花鼓的声音是‘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很清脆,老师您再听这个。”同学说。

男同学让后轮的转速慢下来,花鼓的声音变得清晰,“滴答滴答滴答”地响,不再响作一团。

“慢的时候比快的时候要好听,滴答,滴答,滴答,机械的动感很有节奏。”我说。

“老师,花鼓的声音是骗小白的,其实花鼓的润滑度才最重要。”同学说。

“哦,我也有一辆公路车,花鼓的声音很小,没有你这款这么响亮。”我说。

“老师,我见过您骑那辆公路车。”同学说。

“是吧,以前有时间我就骑一下。”我说。

“您的公路车花鼓没有升级吗?”同学问。

“没有换过零件,我整车买的。”我说。

“老师,你喜欢听这个声音,那也换这款花鼓呗。”同学说。

“哎呀,我很久都没骑了,现在也不想动,车扔在阳台上都生锈了,不换了吧。”我说。

“老师,骑车是有氧运动,越骑越年轻。”同学说。

“这个听起来真好”我说。

“是真的,不是我吹的。”同学说。

我们都笑了起来。

“同学,你真会讨老师开心。”我说。

“学校自行车协会经常搞活动,大家一起骑去玩。老师,您也来参加啊。”同学说。

“好,等我有时间,我会去。”我说。

“老师,没其他事,我走了。”同学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回目录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