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七章 高级趣味的人(1/2)

作者:美好时代
有人看不顺眼,想要找麻烦。

可是从一开始,这些人就估错了形式,对错了目标。

为了情怀而写书的人肯定和为了名利写书的人不一样。

泼脏水,抹黑加丑闻、这些东西吕岩怕吗?

被封锁、被孤立,这些东西他在乎吗?

轻装上阵的吕岩就是一个光脚的。光脚的能怕穿鞋的吗?

肯定不怕!他也不在乎!

吕岩不是一个拥有高级趣味的思想者,但是那些眼红者在乎的利益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过。否则作为《大旗》作者的他肯定家喻户晓,赚的盆钵瓢满,而不是现在的默默无名。

吕岩更不是那些被他们用同样手段打击之后一蹶不振的愣头青,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此时将要会面对一个多么可怕的对手。

不在乎,不代表要受欺负。

被人打了左脸,吕岩从没有想过忍气吞声、或者没有骨头的把右脸伸出去让人再打一遍。

吕岩这个心理上“光脚人”决定玩一个大的,好好的反击一下,让那些在耳边嗡嗡的苍蝇受到教训。

苍蝇从来不可怕,但是一直很讨厌。讨厌的家伙要有自觉性,躲到一边的阴暗处,或者偷偷摸摸的生存繁衍。

吕岩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他们搀合在一起,把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这些苍蝇根本没有见过《楚留香》这本书的质量如何就来挑事,吕岩已经为它们准备好了墓志铭。

对自己这本新书《楚留香传奇》有信心的他给刘正风打了一个电话。

“老刘,这本书的宣传需要改变!”

······

“老刘,这本书的合约也要变一下!”

······

宣传的改变就一点。

“报纸连载小说!”

“吕老弟,你确定?”刘正风是震惊的。为此另外一件大事,改变合约都没有被他第一时间提起。

报纸连载小说,这是一个很久远的事情。

身为出版社通俗小说主编的刘正风对报纸连载小说的事情了解的绝对比吕岩清楚。

正是因为清楚,他一定要把这件事给吕岩说清楚,劝他打消这个主意。在他看来吕岩的这个行为是不冷静,不成熟的。

报纸连载小说由来已久。大明最早开辟连载专栏的报纸当推一百多年前创刊的申城《申城字林》。

《申城字林》创刊之初发展困难,毫无名气、无人购买,一直推广不出去。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报刊中提高影响力,该报的老板孤注一掷率先抛弃了传统主流的办报模式:他把时政新闻这些东西统统暂时丢弃在一边,广邀文化界的朋友把小说等作品率先创作在他的报纸上,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年的报纸不是没有刊登文学作品,但而是他们的第一首发之地的选择从不是报纸。一些文学作品只是在刊印成书多年后才发布在报纸上,这对于报纸而言,只有聊胜于无的作用。

百年之后的如今,《申城字林》已经停刊多年,但是当年的创举却让它在大明的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紧接着申城的其他几家报纸看到《申报字林》在读者群体中引起反响,销量大增,也纷纷模仿开辟小说连载专栏。

其中申城的《礼拜六休闲报》大胆连载反应大革命时期的小说——《宫廷秘史》而名声大噪,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该报纸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创造出连增三刊的奇迹,从而一举打响知名度,销量大增挤进申城卖座报纸前五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的开启小说连载报纸的风潮。之后各报选刊连载小说的情况屡见不鲜。

后来“神机四大才子”之一的张水痕的《燕园往事》、《广陵轶事》等经典作品也开始在在报纸上连载发表。

最热火之时,《申城小说林》曾经一张报纸连载张水痕的三部小说,众多市民读者疯抢,该报纸卖的脱销,张水痕也因此以文致富。此举引起小说界和传媒界的极大轰动。

然而时光流转,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政策改变。

有人认为,我们的报纸是政府的喉舌,是新闻舆论阵地,刊登小说不是报纸的任务,不应把有限的版面用到连载作品上。一些主流大报相应政策开始拒绝在版面上刊登小说作为卖点。

并且这些大报反过来批评这一现象,认为他们没有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操守,把新闻媒体行业的精神丢弃。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娱乐方式迅速的出现在大名百姓的生活中,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在报纸上看小说已经变得不再流行。

当年曾经以小说连载为主的报刊纷纷倒闭或者改变,众多报纸也把连载专栏砍掉或者放在不重要的角落。

《阳和日报》自1935年创刊起,连载从未中断,三十年间,已刊出五百部作品,共两千万字,这一盛况再难相见,只留在老人的回忆中。

而且还有一点,刘正风没有明白的说出来,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