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八章 跃马长枪(1/2)

作者:美好时代
九月二十二,晨曦破晓。

七天之后这热闹的街道挥一挥衣袖告别了吵闹。

路过的行人看着那空空荡荡的街道心里有些怅然。

《楚留香之血海飘香》完结。

再不舍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朱世华坐在报亭里,收音机里响起《曲苑杂坛》的节目预告。

这是由燕京广播台录制的一档以百家曲艺为主的综艺广播。

每天两期,分别是早上七点半和下午五点半准时在f123.5台播放,每期45分钟。只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显民族艺术瑰宝。”

观众喜爱的相声、戏剧、评书、笑话、说唱,那是应有尽有。

可是,朱世华今天把这收音机打开并不是为了听这些节目。

他在等待刘田芳大师录播的《楚留香》。

刘田芳,大明一级评书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大明的评书泰斗,大宗师。

刘先生今年高寿七十有四。

他出生在评书世家,从小跟随外祖父学习竹板书,后来在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学习评书。

二十一岁登台,初讲《唐传奇之空空儿》受到当地观众的追捧。三十六岁成为西京府最大的剧院“国粹大戏院”中的压轴人。这个记录在大明的知名大剧院中至今无人能破。

老先生从艺五十多年来,一共表演录制完成了17部共1.3万余集广播、电视评书作品,开评书走向市场之先河。其作品涉及题材广泛,既有传统题材,亦有现代题材,深受观众喜爱,更是获奖无数。

在三年前,当刘田芳老先生把《烽火草原》讲完之后,就宣布“此为收山之作,年龄大了,到了退休的时间了,要回家过抱孙子的生活。”

《血海飘香》在报纸上刚一完结,燕京广播电台的台长亲自请刘先生出山,恳求他再讲一次评书。

这个让刘田芳大师出山的就是燕京广播电台在广播节目里宣传的,“让耳朵熟悉《楚留香》,刘田芳先生带你走进不一样的江湖。”

这不,得到消息的朱世华把自家的收音机又从角落里翻出来,昨天特意把机身擦了油,抹的光滑噌亮。

“老板来一张《馨学书报》。”一个年轻人掏出两个硬币说道。

自从《楚留香》在十五那天的副刊上大火以后,《馨学书报》就破例把正文连载在早上的正刊上。既方便了群众,又给报社赚足了广告金。

“哎,这《楚留香》可是连载完了。”朱世华特意的提醒一声,刚开门的时候有两个顾客买到报纸却发现没有连载《楚留香》大呼上当受骗,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嗯,谢谢啊。”年轻人拿过报纸后愣了一下,笑道。

年轻人一边走一边津津有味的翻看着报纸。

“《曲苑杂坛》、百家绝技!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艺术。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

“开始了”,朱世华拿着抹布擦着报摊上的金属架的时候听到广播里的声音,不仅一怔,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广播里。其实金属架上也没有多少灰,朱世华只是有些闲不住。

······

“精致的花厅里,还有三个人。”

“你要说是哪三个人?且听我细细道来。”

“这第一个人,他神情威猛、须发独白,只见他双手背负在身后,在厅中来来回回不停的瞪步。也不只走过多少遍,走过的路,只怕可以从燕京城到那张家口。”

“然后你看那第二人,他颧骨耸起,目光如鹰,一袭黑衣,阴鹜沉猛。这黑衣人,坐在金伴花身旁,双手轻抚放在桌子上的一对精钢判官笔,手枯、指长、骨节突出的手指在灯光下看起来也像精钢······”

“最神奇的是那第三人。这是一个身材瘦小的秃顶老人,他穿着朴素的衣裳,只是远远的坐在角落里闭目养神。细细的打量,他全身上下都瞧不出丝毫特别之处,除了那双耳朵!诸位看官心里该想这耳朵有什么奇特的?难道是个一只耳?错。原来这不是一双肉耳,而是一对灰白的扇耳朵,也不知是什么铸造成的。”

······

朱世华眯着个眼,架着二郎腿,从暖温杯里喝口茶,咂咂嘴。

“这刘大师真不愧是有泰斗称号,这一段评书讲的是有骨头有肉,最重要的是他能把书中这紧张的气氛给说出来,让人身临其境。听他说的《楚留香》,就好像是在看电影似的。”

朱世华就这样坐在靠椅上品着,既品着茶,也是品着书,好不惬意。

“华子,有什么美事,看你这享受的样。一份《馨学书报》和一份《都市报》。”随着话落,一张五元的纸币飘落放在窗口上的铁磁钢里。

“哎,是王叔呐,报纸在最上层,你自己拿吧。”朱世华睁开眼,抬头一看,是住在楼下的老王。

“我这卖个报纸能有什么好事,这不在听评书的吗?《楚留香》!刘大师开口讲的《楚留香》。”

老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